汽车专题 > 正文

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汽车行业政策变迁

2018-09-27 11:36 来源:爱卡汽车
分享到:

●合资股比开放,在华建厂股份比例不再受限制

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汽车行业政策变迁

1994年,国务院印发《汽车工业产业政策》,其中第六章第32条有提到“生产汽车、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、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%,合资公司不得超过两家。”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合资股比限制政策。

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,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和研发资金上较为紧张,而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很大限制,进而阻碍中国在汽车行业上的发展。由于迫切需要人才以及技术,第一阶段中国合资股比限制规定外方股比不低于25%。

第二阶段,到了90年代中国汽车市场出现高速增长,1992年突破了100万辆大关。而此时的中国市场依然成为宝地,海外车企也纷纷寻求合作机会。

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,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第三阶段。随着改革开放,中国打开国门,迎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。为保护中国品牌汽车,制定了50%:50%中外对等合资政策。

第四阶段,也就是现在,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大众、奥迪、奔驰、宝马、现代、日产等国际品牌纷纷在国内建厂,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,还给中国品牌汽车提供较为先进的技术,让中国消费者开上了“好车”。

汽车股比外资最高不超过50%的理念,最早是在1994年由国务院印发的《汽车工业产业政策》中第六章第32条提到的“生产汽车、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、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%”。而在2014年,商务部陆续有消息传出,我国现行的汽车合资股比政策,将考虑放开。

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汽车行业政策变迁

经过漫长的研讨,2018年的博鳌论坛上终于确定了最终消息,发改委正式宣布将于2022年全面取消汽车行业股比限制。报告中表示,2018年中国将取消专用车、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;2020年将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;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,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。以此发展,中国汽车市场在2020年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汽车行业政策变迁

另外在专用车上,卡车、面包车、大巴等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远不如轿车,而且三种车型目前也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。其中,一汽解放、东风、重汽等旗下车型价格维持在15-30万元左右,相比豪华车品牌沃尔沃、奔驰等还够不上威胁。所以,2018年专用车中的卡车在股比开放上并没有影响,而面包车、大巴车的中国品牌与外商也够不上竞争关系。

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汽车行业政策变迁

到2022年,中国将全面取消合资企业超过两家的限制。从此前最为热闹的“上汽奥迪”事件中来看,上汽奥迪2022年后成立并不是没有可能。按照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,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,建立合资企业股比不受限制之后,将为中国市场带来更大的商机,同时也可以学习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。

取消股比限制,对中国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

确实,合资股比开放的问题,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研讨,如今开放政策已经下发,那么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将如何发展,对消费者会产生哪些影响?

根据规划,到2022年才是全面取消合资股比限制的最后期限,通过五年的过渡期,汽车行业将面临改革,重新洗牌后的中国汽车市场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汽车行业政策变迁

1、取消合资股比限制,将推动汽车行业发展

从全球市场来看,目前大众、奥迪、本田等国际一流品牌均在国内建立工厂,并投放合资产品,提升中国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知。取消合资股比后,还会有大批汽车品牌来华投放,这样一来正迎合了改革开放引进来这一理念,同时还能推动中国经济和车型技术上的增长。

2、取消限制,不代表可以随意建厂

上面讲到,取消合资股比限制肯定会吸引众多投资商来抢肉。不过,这不代表在中国可以随便开工建厂。第一,中国政府会选择对国内汽车行业有发展的企业代表,并引进先进的技术,加强对中国汽车行业稳健发展的保护。第二,此前在发动机技术、车型设计以及产品质量上有缺陷的企业,定会加大审核力度,我们改革开放并不代表全部都放。

3、中国汽车品牌,是否会收到冲击

很多相关汽车人和消费者,最关心的就是股比开放是否会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造成冲击。其实大可不必担心,以目前的形式来看,中国汽车行业已经稳定的发展,并形成一定可观的规模。合资的开放与否,中国汽车品牌还是会继续扩大产品力度,加大市场布局。

另外讲到消费者层面,外资企业的增多必定会影响产品的价格。拿上汽奥迪说事,如果上汽奥迪成立后,奥迪将有进口、一汽-大众奥迪共三家企业,其竞争力度必定也会增加,最终影响的肯定是价格。所以,这同样是消费者最愿意看到的一面。

1  2  3  4  5  


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
分享到:

相关新闻

©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